追光的日子 失落的诗情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25日 14:52 来源:校友(基金)办
追光的日子失落的诗情
中央电视台资深导演曹建标校友力作《书匠》《红事》
学术放映暨研讨会在母校榆林学院举行
作者:刘桂梅核稿:何晓岗
5月的榆林学院绿树成荫,花繁蝶舞,暖风宜人,榆林学院文学院84级校友、中央电视台资深导演曹建标怀着对母校的不舍情怀,对陕北故土的热恋,带着他的力作、大型诗情纪录片《书匠》《红事》应邀重踏故土,回到母校榆林学院为母校师生献上一份珍贵的艺术瑰宝。
22日下午2:30-4:30,榆林市影视、文化界名人专家、校友及母校师生齐聚榆林学院逸夫楼305放映室,静待期盼已经的这场艺术大餐。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治山致欢迎词,他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院、西安高校等这些安排好的行程里,校友曹建标把第一站的学术放映和研讨会置于母校,我们为能有这样杰出的校友而倍感自豪。
下午4:40,《书匠》学术研讨会在榆林学院行政楼四楼会议室热烈举行,文学院院长贺智利主持。
校友(基金)办主任何晓岗致欢迎词说,我们榆林学院能有幸请来我们的校友、当代的艺术大家、大导演、大作家,让我们敬而仰之曹建标,他是我们陕北黄土地的儿子,是我们榆林学院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接着与会的文化、艺术和传媒方面的领导、专家和艺术家及校友、榆林学院的师生纷纷发言,畅谈观后感。或从背景的浑厚壮阔、插曲的荡气回肠、人物性格的鲜明悲楚、画面的细腻与唯美;或从情节的原汁原味,陕北民俗文化的传承意义等不同角度、不同高度的感受,倾吐自己观后感和个性化的理解、享受,对艺术的情有独钟尽显其中。
榆林学院图书馆馆长贾永雄说,影片不只是感动、震撼、沉思,更多的是为行将逝去的民间艺术做抢救性记录,为这片土地抒写精魂,为苦难的生命和悲剧的命运做最深沉的礼赞!
榆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斌说,像《书匠》这样涵盖多元陕北传统文化的纪录大片,一定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陕北厚重的历史文化。
榆林市政协常委、榆林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电台总监刘瑞平说,看的是《书匠》影视,感受到是陕北人对土地的深情和导演曹建标为此纪录片的呕心沥血,倾力倾情。
国家一级编剧、榆林市民间艺术研究院院长康世进感言,《书匠》是纪录片,也不乏情节动人,人物形象鲜活等电影元素,导演对陕北文化的情怀隐匿在每一个细腻而又感人的画面里,有这样的爱,有这份情怀,才有这样的影片,明眼人抢没眼人的饭,是历史的必然,纪录片留下的是珍贵的历史的记忆,艺术的记忆。
榆林市电影公司总经理田小元说,看完《书匠》,如同在榆林老字号羊杂碎店里喝了一碗羊杂碎,吃了一个肉夹馍,原汁原味,地道爽口,回味无穷。
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馨说,纪录片让人心痛,手抱琵琶的盲眼人唱出的是一曲生命的绝唱,他们是黄土高原上一道别样的风景,是给陕北这块厚重的黄土地存档。
青年评论家鲁源说,《书匠》完美的体现了艺术的真实,让人心动的真实。
曹建标在回答拍摄《书匠》初衷时坦言,盲艺人这个行业会不可避免地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无数动人的故事注定要被就此埋没,他近几年来,奔忙在故乡陕北的沟沟壑壑,就是想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了那些不屈的灵魂和冲破天际的嘶吼声,为我们陕北地区“原生态文化”的还原、抢救、保存、保护和传承尽力。他坚信,100年后,他的《书匠》会弥足珍贵。
是的,影片中书匠的故事娓娓道来,以一种近乎静静倾听观察式镜头语言,叙述着导演曹建标对“盲人世界”的独特的认知和关怀,不关乎逻辑,没有抽象的哲理,是心与心的呼唤,灵魂与灵魂的应答。
《书匠》》于2017年1月31日在延安市正式开拍,由陕北知名学者曹伯植担任出品人,榆林学院校友、央视资深导演、知名纪录片大导演曹建标执导。曹建标导演运用了国内最顶尖的电影设备和专业拍摄团队,先后走访了六十多位说书艺人,拍摄地辗转延川、清涧、子洲、绥德、靖边等县。历时五年,倾力倾情,实属艰辛之作。可曹建标说,随着《书匠》的开拍,他开始了一段追光的日子。
22日下午7:30—9:30观影了《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