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三十载,难忘绥师情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5日 10:58 来源:社会合作与校友工作处
1992级普师4班 王志军
在绥师,我们的青葱岁月如诗行舒展;
在母校,我们的豆蔻年华似梦境绚烂。
曾记否,那座镌刻着时光的校园——绥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早已融入我们的价值观。
绥师助力我们树立信念如磐,
恩师们粉笔染霜的栽培,
同窗们挑灯苦读的奋进,
你我并肩奔跑的身影,
共同织就了今日的人生篇章。
忆难忘——师者如灯
音乐课上,李进民老师的指尖在电子琴上跳跃,
手风琴拉出陕北的风,二胡弦间淌着月光,
音符如蝶,至今萦绕心窗;
数学课上,尚品山老师幽默顿挫的谈吐里,
笛卡尔坐标仿佛化作流淌的诗行,至今难忘;
儒雅的冯泽福老师,文作课总能启智润心肠;
马海树老师的政治课上,一个个鲜活案例引人沉醉,
课堂辩论赛更让我们唇枪舌剑,激情飞扬;
刘义杰老师的地理课带我们走进气象站,实践活动里满是快乐张扬;
李常茂老师的口语课精彩干练、意味深长,
“死不死,不死就杀了(洗不洗,不洗就洒了)”“圪音要哇,圪兴打晃”的方言教学让人啼笑皆非,
而他的专著《榆林方言辩证》,更让我们深深震撼;
班主任贾如庭老师刚柔相济,
“不要落后,向前冲”的教导,率领我们三年一路领先,
年年能把“优秀班级”和“模范团支部”的牌匾挂在墙上;
教室里每晚共享的音乐里,郑智化的《水手》仿佛仍在耳畔回响。
还有那本轮流写作的《班级日志》,
经他择优用方言朗读时,曾激荡多少少年胸膛。
意难忘——烟火日常
饭票在指间翻飞,酥肉的香气漫过饭堂,
饭盒与勺筷的叮当声此起彼伏,
那是清贫岁月里最鲜活的烟火交响。
三五成群席地圪蹴,狼吞虎咽间是少年的酣畅,
三年与朱贵、国平同用饭盆的日子,回忆起来满是香甜。
打饭时,班主任的女儿总悄悄给我们多盛一勺,
那份偏爱藏在心底,至今温热。
星期天中院里洗衣服的盛大场景,宿舍楼道晚睡前的吹拉弹唱,
礼拜天结伴逛街串巷的悠闲,还有郭建军同学的相机——
当年攒钱买下的它,成了珍藏青春的宝。
永难忘——青春滚烫
三楼教室,停电的晚自习变身烛光晚会,
五十六点烛火映亮课本,也映亮少年们发烫的梦想;
没有暖气的教室,炉火噼啪作响,
腾腾热气里,我们的筋骨被锻成坚韧的钢。
绥师70年校庆晚会上,纪彦伟的歌喉清亮,
四大帅哥舞姿潇洒引无数目光,
王莹游龙般灵动的舞姿、赵雅莉甜美的歌唱,一次次引爆全场。
歌咏比赛中,我们班演绎的《四渡赤水出奇兵》,让全校刮目相看;
建雄、玉宝领衔的篮球赛,更是热爆整个操场。
我们笑泪交织,打闹中刻下情谊;
也曾在迷茫中徘徊,却从未松开前行的手。
疏属山的冬风曾刮破脸颊,
春日的绿草却总在坡上写下蓬勃的诗行。
那些青涩稚嫩的模样,
如老电影的帧画,在时光里一帧帧回放。
如今,无论你在天涯何方,身居何职,
我们都是母校烙在大地上的骄子。
行囊里除了诗与远方,
更有永不褪色的同学情、师生意,
如星辰照亮岁月,伴我们步履铿锵。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前方的征途,正铺开更璀璨的晨光。
疏属山下,红旗与朝阳同辉,
光荣的绥德师范,在史册里闪耀金光。
这里是青春奔流的河床,
是生命拔节的土壤,
你托举我们的梦想如风筝升空,
让理想在蓝天下舒展翅膀。
追溯1923年的星火,
陕北党团从这里启航,掀开革命序章。
毛主席“奋斗”的题词灼灼闪耀,
如灯塔指引我们步伐坚定,踏碎风霜。
习仲勋笔下“革命英才的摇篮”,
是你担起的千年荣光。
齐心校友的题词在时光里鎏金,
见证西北革命的烽烟与沧桑。
历史长河在人生版图上奔涌,
我无数次隔山望你,魂牵梦绕,
直到阔别三十载后重回你怀抱,
才知你的名字早已刻进心脏,
成为血脉里永不褪色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