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苑情缘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榆苑情缘->正文

绥师校友刘燕平,把《兰花花》唱进了中南海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11日 15:55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刘燕平,10岁被爱国将领父亲送到延安,后来把《兰花花》唱进了中南海  


“艺术就是要让人民喜欢,这是我们永不能忘记的初心。”——刘燕平



人物简介:刘燕平,1932年出生,陕西绥德县名州镇人,绥师校友,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1943年参加革命,主演过《白毛女》《雪海银山》,唱响民歌《兰花花》等,被誉为“人民最喜爱的歌手”“又红又专的好演员”,曾荣获国际奖和省级以上“甲等演员”“先进工作者”等20多项奖励,多次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粗犷的黄土高原上,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兰花花》。这首诞生于旧社会的信天游,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新的改编和加工,唱响了世界。而带它走出国门的,正是国家一级演员刘燕平。


今年2月一个冬日的清晨,记者在北京见到了这位已经89岁的老人。尽管听力有所下降,但刘燕平的声音依旧悠扬高昂,充满音律的美感,往事就像一曲动听的歌声,从她嗓间缓缓流出。


刘燕平,10岁被爱国将领父亲送到延安,后来把《兰花花》唱进了中南海  

·2021年2月,刘燕平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刘燕平,10岁被爱国将领父亲送到延安,后来把《兰花花》唱进了中南海  


“毛主席时常去延河边散步”


刘燕平的父亲是爱国将领刘杰三。刘燕平3岁时,父亲退伍,她跟随父亲回到陕北绥德县,刘杰三以无党派开明人士的身份担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


1942年,10岁的刘燕平被父亲送到延安,后进入延安自然科学院预科班学习。“当时我们的院长是徐特立先生,延安四周是山,我们的宿舍就建在山顶上,食堂和厕所都在半山腰,山脚下就是延河。一年春夏秋三季我们都在延河边洗脸、洗衣服,到了冬天学校会给女同志烧一点热水。”刘燕平说,“那会儿毛主席也时常会去延河边散步,我远远地看见过他几次。”


学校生活没过多久,整风运动开始了,学校就停了课。刘燕平和其他年纪小的孩子在学校里没课上,也没事做,平时只能放放哨。不久之后,延安自然科学院给刘燕平办了退学手续,在父亲的建议下,她来到绥德师范当旁听生,直到西北文艺工作团杂技组巡演时,在团里工作的姐姐把她介绍入团。“当时西工团的领导让我唱了一首抗日歌曲,说:‘这娃模样还可以,行了,你留下吧。’于是,我又阴差阳错进入西北文艺工作团当了演员。”刘燕平说。


西工团成立于1940年,由毛泽东亲笔题写团名。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全体文艺工作者都明确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西工团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演出形式很丰富,有秧歌剧、小戏、拉洋片、快板书等。


“西工团的人几乎都是一专多能,每个人都干很多事儿。我因为年纪小,一开始负责管理演出道具,平时跟别人学习吊嗓子、踢腿,迅速成长了起来。后来团里要演出《白毛女》,结果演黄母的演员生病了,我就临时补上。”

刘燕平,10岁被爱国将领父亲送到延安,后来把《兰花花》唱进了中南海  

·刘燕平(中)在《白毛女》中扮演黄母。

13岁的刘燕平第一次演戏,还是饰演黄母。忐忑不安之下,她认真请教前辈,仔细揣摩黄母阴险、狠毒的心理,结果演得活灵活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一次下乡演出时,我站在台上,台下的观众都在喊黄母太坏了,有人甚至扔了只鞋打到我身上。”年幼的刘燕平并不生气,她觉得这正说明自己演得好。


这之后,刘燕平就成了“及时雨”, 总在团里替演,她参加了《兄妹开荒》《军民关系》等剧的演出并学会了唱民歌。


“那时候实行供给制,西工团没有工资,女同志会发一点儿肥皂钱。当时的西工团隶属西北局,我们经常要随着大部队转移。在村里,找个台子围上幕布就能演出了;大家吃睡也都是在临时的窑洞里或破庙里。但这样的生活让我觉得非常快乐,西工团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文艺的魅力。”刘燕平说。

刘燕平,10岁被爱国将领父亲送到延安,后来把《兰花花》唱进了中南海  

·刘燕平(左一)在西北文工团演话剧。

不演出的时候,演员们就种地、帮助照顾伤员。团里也时常组织学习,这让刘燕平明白艺术贴近生活的重要性。1948年8月26日,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5月,西安解放,西工团决定下西安。刘燕平第一次看到火车和铁路,稀罕地摸了又摸,欢欣鼓舞地进了西安。进城后的演员们将一个个创作、改编的新歌剧送往工厂、农村、军营和校园。刘燕平在新歌剧《保卫村政权》中成功地塑造出一个伪善嘴脸的关中地主婆,还在《白毛女》中饰演了喜儿,受到观众的好评。

刘燕平,10岁被爱国将领父亲送到延安,后来把《兰花花》唱进了中南海  


火车上诞生的《兰花花》


上世纪50年代初,青藏公路投入建设中。1950年,刘燕平和西北文工团的同事前去青海慰问演出。这几个月的日子里,独特的藏族歌舞、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为她提供了丰富的民乐营养。


演出期间,刘燕平突然接到文工团发来的紧急电报,让她速回西安,不能耽搁。收到通知后,刘燕平急忙从兰州转乘军用飞机飞到西安,这才得知是让她去北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


时间紧急,还没来得及准备,刘燕平等就在负责人陈若飞的带领下登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在火车上,刘燕平着急问道:“去了北京唱什么呢?”陈若飞说,陕北民歌比较流行,能唤起人们的回忆,就唱陕北民歌吧。经过一番讨论,最后选定了《信天游》和《兰花花》两首歌。


“歌定了,但词得改,旧版的《兰花花》唱的是包办婚姻,我们得把它改成反对包办婚姻。”刘燕平说,“幸亏那时候火车没有现在快,从西安去北京坐了三天两夜,足够我们去修改歌词。”《兰花花》是在群众间口口相传中信手拈来,不断丰富起来的,各段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全凭歌者兴之所至。经过一番选择、归纳、整理后,一首崭新的《兰花花》在火车上诞生了。


后来,刘燕平的《兰花花》被选中,就到中南海怀仁堂向党中央汇报演唱。“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悠扬的歌声讲述了黄土高原上代代相传的故事,打动了无数人。周总理听完这首歌很满意,就让时任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给刘燕平捎话,让她多多学习。


当年2月,为庆祝苏联建军35周年,周总理率领中央慰问团到大连慰问苏军。刘燕平在团里担任独唱、领唱。在晚上举办的舞会上,周总理热情地邀刘燕平共舞,亲切地问她:“你那首信天游唱得很好,你是陕北人吗?”之后又叮嘱她:“要走自己的路,向人民学习,让人民喜欢。”


周总理的嘱咐一直深藏刘燕平心中。后来,刘燕平收到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周总理知道后,委托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周巍峙向刘燕平转达了“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各条路上都需要有人扛旗……”的教诲,经过考虑后,刘燕平决定不去上海,转而潜心研究民间艺术。“后来我就学习山西梆子、秦腔、河北梆子、河南梆子……下乡收集民歌,努力提高自己。”


会演完毕,刘燕平被选拔参加在东柏林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她演唱的《兰花花》被评为优秀节目。不久,刘燕平又跟随青年文工团在东德、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以及苏联进行巡演。“我们在外边巡演了一年多,出国时是夏天,大家都穿着裙子、旗袍,等到了秋冬季,国家又给我们寄来棉大衣、皮帽子。”


西安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拍了第一个影片《雪海银山》,邀请刘燕平主演。回忆起出演电影的经历,刘燕平至今感到很有趣,她说:“其实我不适合演电影,你看我这个人,脸的轮廓不适合上镜头。”

刘燕平,10岁被爱国将领父亲送到延安,后来把《兰花花》唱进了中南海  

·刘燕平主演电影《雪海银山》。

刘燕平,10岁被爱国将领父亲送到延安,后来把《兰花花》唱进了中南海  


向梅兰芳、常香玉学艺


随着思想、艺术上的成熟,刘燕平逐渐成了西北文工团的主演,她参与演出了诸多歌剧中的女一号:《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草原之歌》中的侬错加,《兰花花》中的小兰,《江姐》中的江姐……刘燕平时刻谨记着要“沉”到群众中去,也时常向艺术大师取经学艺。


“我和家人都很喜欢梅兰芳先生, 小时候,家里有个留声机,总在放梅兰芳的唱片。后来我到了西工团,听团里的老师讲梅兰芳唱得怎么怎么好,唱戏时怎么咬字,平时怎么练声腔……还有个广为流传的说法,说梅兰芳先生为了练习眼神,成天盯着飞禽看。”自小耳闻目染,刘燕平对梅兰芳产生了崇拜之情,非常希望有机会能去拜访他。


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一次,梅兰芳来到西安人民剧院进行演出,这可把刘燕平高兴坏了。“我当时年纪不大,也买不起票,但梅先生演出时的剧院就是我们团的,于是我每天跑到打灯的角落里去看梅先生的演出,一场都没落下。遗憾的是我一直没能向他介绍自己,直到后来我成了政协委员,和梅先生一起参加会议,这才正式见了面。”

刘燕平,10岁被爱国将领父亲送到延安,后来把《兰花花》唱进了中南海  

·刘燕平在西安时期。

后来,京剧名家关肃霜到西安演出,刘燕平也每场都去观摩,在侧幕、灯光槽边上认真学习。


在西北文工团工作期间,刘燕平和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成了至交好友。“1948年,香玉在西安创办了‘香玉剧校’,就在我们剧团边上。我们俩不管是开地方的文代会还是参加文艺界的活动,总在一块儿。我有时候不拘小节,口袋里有瓜子我就嗑,香玉就说这对嗓子不好。我还向她学过河南梆子,唱《红灯记》。”等到河南豫剧院成立,常香玉回到河南担任院长,俩人不常见面了,但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

刘燕平,10岁被爱国将领父亲送到延安,后来把《兰花花》唱进了中南海  


“艺术就是要让人民喜欢”


名声渐响的刘燕平时常回延安演出,她说:“我生长在延安,从延安走出来,我唱着陕北民歌,我永不能忘记那儿。”然而,“文革”的开始让她中断了艺术生涯。


“文革”后期,1973年8月,北京举办了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其间,刘燕平突然接到新华社摄影记者杜修贤带来的通知:周总理要见她。经过“文革”的磨难,刘燕平终于在首都体育馆再次见到了周总理,她心中百感交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刘燕平,10岁被爱国将领父亲送到延安,后来把《兰花花》唱进了中南海  

·1973年 ,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期间,刘燕平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总理握着我的手问还唱不唱歌?我说已经8年没唱了。总理痛惜地说你还可以唱嘛!我说我头发都白了,眼睛也花了。可总理说头发白了也能唱,眼睛花了也能唱。”周总理还鼓励她:“把民间的东西好好加工、提炼。好的保留下来,不好的去掉,要好好搞几首革命民歌出来。”周总理对刘燕平的关心让她十分感动,也产生了很大的鼓舞。不久,刘燕平参加了《红灯记》的排演,在其中饰演李奶奶。


“文革”结束后,刘燕平被选调到北京中央民族乐团,担任领导重任。1984年,中央民族乐团在美国演出《春江花月夜》《秦王破阵乐》等6个节目,轰动一时,6美元的票价涨至80美元,很快一票难求。

刘燕平,10岁被爱国将领父亲送到延安,后来把《兰花花》唱进了中南海  

·中央民族乐团在美国进行演出,刘燕平随团指导。

晚年的刘燕平始终关注家乡陕北的文艺事业发展。2018年5月,陕北榆林市榆阳区陕北民歌博物馆开馆,86岁高龄的刘燕平从北京前来参加了开馆典礼仪式。她说:“家乡培育了我,我也要尽自己所能回报家乡。”


如今,即将迈入九旬的刘燕平回忆往昔,感慨道:“艺术就是要让人民喜欢,这是我们永不能忘记的初心。文艺工作者应继续秉承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延安精神,努力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原载于《环球人物》2021年第6期,原标题为《刘燕平,把<兰花花>唱进中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