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新闻聚焦->正文

榆林学院荣获“榆林市新时代立德树人好学校”荣誉称号 传承百年红色基因育英才 创新五乐育人模式谱新篇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1日 14:54 来源:发展规划处

近日,榆林市授予榆林学院“榆林市新时代立德树人好学校”荣誉称号。这一荣誉是对榆林学院多年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充分肯定。

榆林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党委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探索构建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红色筑基、理论铸魂、实践逐梦”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全面推进“五乐育人”工程,承担榆林“大思政课”整体试验区建设任务,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工作格局,打造新时代立德树人新高地,探索出具有塞上特色的立德树人新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大批红专并进、“胸怀天下、身怀一技”的高素质应用型时代新人。

思想铸魂:传承好红色育人根脉。榆林学院被誉为西北革命策源地,习仲勋曾题词“革命英才的摇篮”,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来榆林考察期间,专程视察绥师旧址,肯定了我校对西北革命的历史贡献。学校依托“中共党史党建学硕士点 ”与“西北革命策源地研究中心” 深度挖掘研究红色育人资源,打造和传承百年师范文化品牌。开展陕北革命文化史料整理研究项目,建成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红色教育资源库。完成百年校史编修、文化设施建设、知名校友史料数据库建设等工作。出品纪录片《百年绥师》荣获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短片单元最佳纪录片奖。为缅怀榆林学院老校长李子洲,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隆重召开纪念李子洲诞辰132周年座谈会。

加入全国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扬起高校龙头带动榆林市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起草制定的《榆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方案》获得榆林市教育局通过支持,与清涧县举行“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启动仪式;与绥德革命纪念馆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培训学生讲解员46名,年均接待党政机关、大中小学生研训1.2万人次,倾力打造陕北红色研学品牌。我校作为建设单位,联合绥德革命纪念馆报送的“‘西北革命策源地’红色故事系列思政课程”项目,获批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精品项目》,是陕西获批3项中唯一高校牵头获批单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三进三化”中小学美育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等5项教学成果获2023年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

学校党委领衔推进思政教育革新。校领导每学期讲授思政课至少4次,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体备课12次,推动形成25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带头开展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刊发我校党委书记张新柱署名文章《“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认识的新创造》。联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4所高校成立“牢记嘱托,铸魂育人”全国应用型高校大思政建设联盟,共享教学设计136项,联合开发虚拟仿真实践平台3个。建立“重走转战陕北路”“寻访李子洲足迹”等12条红色实践路线,年均组织4000余名学生参与,相关成果获省级社会实践表彰23项。

在网络思政教育方面,以易班、“榆林学院党委学工部”公众号和“榆林学院奋斗青年”公众号等为核心,构建网络育人阵地,打造“五乐育人”“榆苑榜样”等特色栏目,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供给。坚持“学工宣传,学生参与”的理念,加强新媒体运营队伍建设,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两个公众号全年累计推送大量文章和短视频,多篇文章和短视频破圈传播,有效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时代担当。

“新生思政教育四部曲”育人品牌成效显著。通过组织新生观看红色话剧《李子洲在1929》,让学生在革命历史的熏陶中坚定理想信念 ;参观百年校史馆,激发学生的爱校情怀和历史责任感;赠送《平凡的世界》并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经典中汲取奋进力量;邀请劳模工匠走进校园讲述奋斗故事,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学生担当时代使命。光明日报对此予以报道,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读书报国”理念在培养扎根塞北人才中的百年传承与实践》荣获陕西省2021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五乐育人:创设“五育并举”新实践。成立“五乐育人学院”,构建特色鲜明的“五乐”育人体系,实施乐讲铸魂、乐读启智、乐跑强体、乐唱育美、乐劳塑品的“五乐”育人工程,使学生成为立德树人的自觉主体。乐讲铸魂: 打造校史讲解队、“青马学员”宣讲团,年均开展活动200余场。学生讲解员在第三十一届农高会上获榆林市科技局通报表彰。举办“奋斗杯”演讲赛等6类品牌活动,2024年学生获省级以上语言类竞赛奖项87项。 开设“榆苑青年说”短视频专栏,学生编导的《绥师星火》等微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500万次,获评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乐读启智:以经典阅读涵养精神品格。制定《书香校园建设行动计划》,将阅读量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年均借阅纸质图书18.7册。 连续5年举办“书记校长荐书”活动,开展《平凡的世界》精读工程,向新生赠书累计2.2万册,搭建读书社群42个,创作读书笔记1.6万篇。引入超星“学习通”平台,开设“陕北文化经典”等线上专题书单,打造18处24小时“共享书巢”。文学院学生基于路遥研究申报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3项,能源工程学院将《中国能源革命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获评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乐跑强体:开设陕北秧歌、中华射艺等14门特色课程,开发《大学体育“五塑”育人体系》,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024年组建百人鞭陀队,亮相央视《乡村大舞台》。引入“步道乐跑”系统,学生日均锻炼时长显著提升,体质测试合格率提高至93%。学生在陕西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团体季军,范欣嵘斩获链球项目全国亚军。乐唱育美:成立陕北民歌学院,聘任国家一级演员王向荣为客座教授,开设《陕北民歌演唱》等特色课程6门,招收民歌方向研究生12人。举办“黄土地上的咏叹调”民歌艺术节,学生创编的《山丹丹花开新世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民歌采风队整理 368 首民间曲谱,助力 9 项非遗入选市级保护名录。学生团队研发“陕北民歌AR体验系统”,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展示项目。乐劳塑品:在23个专业开设劳动教育课,建立“企业导师+专业教师”双指导制度,学生年均参与企业项目实践8000人次。《百年筑基、奋斗铸魂、协同赋能:“五乐”育人的体系构建与实践》荣获2023年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产教融合:写好实践育人大文章 。主动对接地方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融入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与榆林市及12个县区签订协同创新合作协议,共建“志愿服务培训学院”、“榆林市社区研究中心”,搭建校地合作平台。组织63支校级、309支院级团队共3600余人开展“三下乡”“返家乡”实践,40名学生入选西部计划,“重走转战陕北路”项目获省级表彰,2支团队、2名教师获评省级优秀。

4000多名学生通过“我为榆苑代言”活动返高中母校宣讲,以亲身经历扩大学校影响力,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招生位次实现三年连涨,提升幅度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近三年文史类提升3365位,理工类提升8768位,中外合作提升15690位。

学生学科竞赛实现新突破,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2022年获国赛铜奖2项,2023年获国赛铜奖3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中,获国赛铜奖3项,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国赛铜奖1项。自2017年起,连续七届荣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校企深度合作,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构建“学科+专业+产业”协同育人模式。建成6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人工智能、现代煤化工、能源安全等)及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学院,打造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专业学习—技能训练—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入驻榆林国家农业园区,按国家级标准打造。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9项,获457.2万元经费支持。开发31门产教融合课程、33门应用型教材,建成100个行业案例库,签约31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化”技能提升平台,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设立12个“科技小院”,研发智能滴灌系统助农增收3000万元,获团中央“三下乡”优秀团队表彰。组织3000余名师生深入23个乡镇开展“黄土地上的青春”实践,推动农产品电商孵化、非遗文旅开发。“塞上绿洲”生态保护队治理毛乌素沙地5000余亩。“榆溪河守护者”项目获全国志愿服务大赛银奖。《“一聚焦、两并进、三融合”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荣获陕西省2023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创新驱动:增强科创育人软实力。榆林学院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紧密对接地方需求,加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以“科创育人”为核心引擎,构建“项目—平台—人才” 三位一体创新体系,协同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形成了“学科引领-竞赛赋能-产业反哺”的立体化育人生态。围绕地方产业需求不断完善科研平台优化与整合,成立了陕北学研究院、榆林现代能源化工研究院、榆林现代农业研究院,并与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设立联合基金。着力构建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新范式,通过多元路径推进教育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依托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设立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中心,新增“智能 +” 课程群,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纳入基础必修课,联合企业开发 AI 实训模块,推动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实施"专业+AI"交叉培养计划,构建涵盖智慧能源、数字农业等领域的特色课程群,重点培育兼具AI技术应用能力与科技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设立榆林数字经济研究院与数字乡村发展中心,聚焦人工智能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建设教育大数据中心实现区域资源智能调配,构建包含XR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平台、5G云课堂的三位一体智慧教学空间,创新个性化学习推荐系统和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推动区域教育质量变革和人才培养体系升级。在创新实践中,学校以“新工科”建设为突破口,打造“竞赛-孵化-产业”全链条育人模式。依托“奋斗杯”科技创新文化节等平台,2024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省级以上奖项732项,其中国赛铜奖1项、省赛金奖5项,学生获奖1562人次,获奖数量与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化工团队研发的“煤基碳捕集技术”实现转化,自主研发的“煤基碳气凝胶技术”攻克行业难题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彰显硬核创新力。学科建设精准锚定区域发展,能源化工学科集群支撑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示范区建设,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现代农业创新成果服务陕北80%旱作农田,红色文旅智库助力3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双创生态持续优化,“榆溪创坊”孵化学生企业32家,其中“沙地光伏智能运维”项目年产值破千万,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70%,学生创业项目获千万元级投资,实现“育才”与“服务”双赢。

开放办学:拓展多元育人新格局。榆林学院秉持“开放驱动、交叉融合”办学理念,积极拓展国际视野,深化校校合作,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起多元育人体系,为培育新时代应用型人才注入强大动能。学校主动融入国际教育交流浪潮,贯通全球育人资源,深化“留学榆苑”品牌建设。学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从学科引智、学生联培、海外访学等方面设计项目,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水平。近年来,与26所国(境)外高校建立合作,形成“双向流动”育人路径,柔性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学科专家20多人,外籍教师50多人,派出200多名教师出国访学或攻读学位,多名学生参加国际夏令营或赴国外学习,国际交流体量三年增长120%。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北极联邦大学合作举办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为本土能源产业输送国际化技术人才。2022年起招收学历类留学生,新增畜牧、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等硕士项目,硕士留学生规模增至66人,国际课程改革项目入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示范案例。通过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等小切口着力提高陕北文化的国际传播影响力,使其逐渐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话语权,从而不断提升国际化的层次。

在教育部统筹下,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三所“双一流”高校全面对口支援榆林学院,实施 “博士联合培养计划”,学校博士占比从2021年的18%跃升至目前的39.37%。从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聘请四名高水平优秀青年才俊担任我校四个二级学院院长。聘请行业内专家分别担任榆林学院陕北民歌学院院长和乡村振兴学院院长。与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入山东能源集团协合光伏厂等能源企业调研,就榆林火电机组运行、新能源及储能项目建设等交流,探讨清洁利用与转型,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作为理事长单位发起成立“陕甘宁蒙晋交界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牢记嘱托 铸魂育人’应用型高校大思政建设联盟”,领衔发挥联盟作用,促进教育要素流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与东莞理工学院、闽江学院签订了产教融合课程及教材联合开发协议,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依托支援高校建设“科学家+工程师”团队,5人作为首席科学家入选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0人入选榆林市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举办 “一流应用型大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西北革命策源地的生成、历史与经验”等全国性学术会议多次,吸引28省300多家高校1000多人次参会。与在榆企业签署产学研协议20多项,推动陕甘宁蒙晋交界区高校联盟资源共享。

传承百年红色基因育英才,创新五乐育人模式谱新篇。榆林学院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百年红色基因,立足“读书救国”校训和“奋斗”精神‌,创新“五乐育人”体系,深化校政企融合,输送10万余名杰出人才在区域建设一线建功立业‌。未来,学校将紧扣“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 目标,以“新时代立德树人好学校”为标杆,以“追赶超越”为发展引擎,扬起学科龙头,聚焦应用型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精心构建能源化工、生态治理、红色文化传承等特色学科育人体系,赋能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夯实专业根基、激发创新潜能,为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生态治理、区域发展注入“榆苑英才”的青春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