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苑情缘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榆苑情缘->正文

回不去的青春 忘不了的绥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6日 14:25 来源:社会合作与校友工作处

——献给榆林学院(绥德师范)九五届校友毕业30年返校活动

1992级普师3班 张富平

有幸——被录入绥德师范学校

1992年的一场秋雨过后,我手捧录取通知书,背着被褥,父亲扛着红油漆木箱,从神木汽车站乘坐长途汽车前往绥德师范学校报到。到达绥德时,天色已晚,错过了接新生的班车,我们只好背着行李徒步走向学校。走近校门时,“绥德师范”四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从此刻起,我就是一名师范生了,三年后就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那时候,小中专毕业后包分配工作,能端上人人羡慕的“铁饭碗”,想到这里,我真是乐不可支,欣喜若狂。

初到绥德,人生地不熟。正当我踌躇于报名处之际,幸遇九一级三班神木籍同乡杨春郎。这位师兄格外热情,带着我报名、查班级、找宿舍,在他的悉心帮助下,我顺利办妥入学手续,真切感受到同乡之谊与校园温情。从此,我的三年中师生活正式拉开帷幕。

绥师校园虽不及榆师宏阔,却自有一番古朴韵味。校门左侧大礼堂外墙上,“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 明日教师 今日做起”16字校训赫然在目;右侧矗立着四层教师办公楼;正门处,陕北革命先驱、绥德师范第二任校长李子洲的雕像巍然挺立,肃然无声,仿佛在迎接每一位新生。穿过雕像背后的石门洞,便来到中院:东西南三面环绕着二层窑洞,用作部室、展室、资料室;东侧是四层宿舍楼,西侧依次是操场和四层教学楼;北面东、西四斋(四层退台式窑洞)相对而立;操场南端是兼具食堂功能的大礼堂。这座小城里的学府虽不起眼,却是名副其实的“革命摇篮、育才圣地”,为国家和人民培育了众多栋梁之才。

当年榆林地区仅有两所中师——榆林师范与绥德师范,面向十二县市招生。来自各地的学子怀揣共同梦想相聚于此,从陌生到相知,有的更从同窗结为连理。这三载同窗情,最是纯粹深厚。

曾记得进校后的第一周,以入学教育为主,我们通过参观校史展览馆、李子洲革命纪念馆等,接受革命教育,对崭新而陌生的母校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曾记得各科任老师倾囊相授,精彩讲解、精心浇灌:郝建联班主任、冯泽福的作文课、尚品山的数学课、郑忠斋的几何课、贺向党的语基课、马海树的政治课、张怀泽的物理课、朱竹英的化学课、刘义杰的地理课、李常茂的口语课、康宏的教育学课、艾东宁的心理学课、李靖明的音乐课、郭绥平的体育课、尚飞鹤的美术课、马启文的历史写字课、马瑞的语教课、张宏飞的数教课、曹效荣的电教课……他们用渊博学识与独特教法,让我们感受到知识的温度。他们风趣幽默,举例生动形象,教法新颖独特,个个和蔼可亲,让我们感受到了母校的温暖,感受到了恩师的慈爱。

曾记得大礼堂打饭的场景,下课铃一响,男生飞奔饭堂,女生也不甘落后,但碍于面子,只能紧走几步排队等候。遇上吃酥肉、蛋炒粉、肉炒粉等可口饭菜,男生蜂拥而上,有时不按章法,有人故意起哄并喊着“一二、一二”的号子,拥挤插队,抢先打饭,而后三五成群蹲地用餐,有说有笑,女生则端着香喷喷的饭菜回宿舍慢慢品尝。

曾记得学校和班级所举办的活动同样精彩。元旦晚会上,由魏锐、延增东等同学表演的歌剧《白毛女》,将喜儿和杨白劳的人物形象表演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演哭了全场;王艳丽的《赶牲灵》响彻校园,赢得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赞赏。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班在乐器方面更是人才济济。我比较钟爱二胡,曾跟随刘义杰老师(板胡)为学校及其他班级伴奏数次;刘绍杰同学笛子指法自如、音准流畅;高晔扬琴节奏分明、琴声高逸;张小琴手风琴余音绕梁、回旋不绝……

记忆犹新的是,在绥师70周年校庆歌咏比赛中,我们班演唱的《到吴起镇》唱出了水平,唱出了实力,赢得了嘉奖。其他活动更不逊色,田径运动会上郝雄同学的铅球打破学校纪录,我以优异的成绩获全校男子110米跨栏第三名。我班同学个个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米建良篮球三大步和背投篮动作潇洒、命中率极高,朱建国篮球中锋和下象棋首屈一指,加亚雄素描栩栩如生,张瑞美术字妙笔生花,刘建红魔术表演精彩绝伦……

我们九二级三班在班主任郝建联老师的影响和教导下,缅怀先烈、助人为乐蔚然成风。由郝老师带队,团支部组织,全班同学轮流定期或不定期前去烈士陵园扫墓祭祀,同时为孤寡老人马子洲担水、扫院、洗衣、收拾家等,深受学校领导及社会各界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曾多次被评为“模范班集体”、“模范团支部”。

曾记得轮流值日,打扫教室、校园、宿舍等公共区域卫生,打洗碗水及洗漱用水;曾记得去张家砭绥师家属区帮科任老师打扫卫生;曾记得操场大槐树下谈天说地,畅想未来;曾记得电影院里排队买票观看电影;曾记得疏属山上、八角楼下嬉戏的身影;曾记得……

庆幸——绥师合并于榆林学院

自2000年以后停止中等师范学校招生,相继取消中师,改为普通高中。绥师是一所红色历史底蕴深厚的学校,创建于1923年,原名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4年夏,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西北革命的播火者、著名的人民革命教育家李子洲任校长。当年初冬,陕北第一个党团组织在此诞生,学校成为西北革命的活动中心。1934年学校更名为“陕西省立绥德师范学校”,1941年2月学校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接办并更名为“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解放战争后期与绥德分区党校合办,1950年5月学校更名为“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2017年7月24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绥师并入榆林学院,保留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校牌并且增挂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校牌。绥师是一所省内乃至全国唯一保留的中等师范学校,是每个绥师学子及历任老师的骄傲与自豪,可喜可贺,值得庆幸。

荣幸——榆林学院邀请参加九五届校友毕业30年返校活动

我曾是绥师九二级三班的一名普通学生,当看到同学群里发出《榆林学院<绥德师范>1995届校友毕业30年返校活动邀请函》时,思绪万千,感慨万分。期待相聚,期盼重逢。再返母校故园,感受母校百年沉淀与时代新貌,分享事业感悟,挥洒热忱活力,让情感在互动中升温,让情谊在交流中升华。共同回忆当年的青春岁月,共同见证绥师并入学院后的发展变化。作为绥师学子,能参加榆林学院组织的毕业30周年返校活动,实属三生有幸、莫大荣幸。回不去的青春,是再也寻不回的年少轻狂,忘不了的绥师是心底永远的精神家园。毕业整整三十年,时光荏苒、一晃而过,仿佛就在昨天,令人感慨;回想绥师三十年前的一桩桩一幕幕,念念不忘、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使人难忘。在这毕业30年相聚之际,不单是为了感叹时光流逝,更要感谢母校的孕育,感恩老师的教导,寻找青春的印记,续写中师生的情谊篇章。

作者简介:张富平,神木市沙峁镇人,系绥德师范学校九二级三班学生,先后在神木市教育、林业、城管执法系统工作。